【雲嘉南常見留鳥】
大白鷺(學名:Ardea alba),別名白鷺鷥、鷺鷥、風漂公子… 。
小白鷺(學名:Egretta garzetta)是鷺科白鷺屬的鳥類。
為中型涉禽,體形纖瘦,春夏多活動於湖沼岸邊、水田、河岸、沙灘、泥灘及沿海小溪流,成散群出現。分布於非洲、歐洲、亞洲及大洋洲,在中國主要見於長江以南各地和海南島..台灣也普遍可見。以各式魚蝦及甲殼動物和昆蟲為主食。
小鸊鷉(學名:Tachybaptus ruficollis)
大約25到30公分長,重量120到300克,是鸊鷉科(podicipedidae)最小的鳥。主要分布於水塘、湖泊、沼澤。中國大部、亞洲中部和南部、歐洲中部和南部、非洲南部、臺灣、香港、菲律賓、印度尼西亞、澳大利亞都可以發現小鸊鷉的蹤跡。以捕食小魚或小蝦..為主。
水雉(學名:Hydrophasianus chirurgus),又名雉尾水雉,俗稱菱角鳥
夜鷺(學名:Nycticorax nycticorax)又稱黑頂夜鷺,俗稱灰窪子、夜窪子..。
夜鷺在台灣為常見的留鳥,夜鷺是一種聰明的鳥類,會使用魚餌釣魚 ,由於性喜食魚,魚類養殖業者視其為害鳥。分布遍及歐亞大陸、非洲,整個美洲大陸及東南亞等地。主要取食蛙類、小魚、蝦等水生動物,偶爾吃一些植物性食物。
栗小鷺(學名:Ixobrychus cinnamomeus)為鷺科葦鷺屬的鳥類,又名粟小鷺、栗葦鷺,俗名獨春鳥、葭鳽、小水駱駝。
主要棲息於低海拔的蘆葦叢、沼澤草地及沙灘地。分布於印度、中國東南、菲律賓、蘇拉威西島、台灣..等地。食物以小型昆蟲及魚蝦為主。
黃小鷺(學名:Ixobrychus sinensis)又名黃葦鳽或黃葦鷺。
多棲息於湖泊、水庫附近的稻田、蘆葦叢、沼澤草地及灘涂中以及築巢於水邊的葦叢或灌叢。分布於日本、印度、巽他群島、菲律賓群島、臺灣、香港,以及中國華南及華北地區…。食物主要是小魚、兩棲動物和昆蟲。
黃頭鷺(學名:Bubulcus coromandus)或稱東方黃頭鷺,是鵜形目鷺科的一種鳥類。
牛背鷺常棲息於農地間覓食,也常於牛背啄食蟲類,故名,是一種於人類環境生活的鳥類。分布於南亞和東亞至印度、澳大利亞和紐西蘭..等地。黃頭鷺雖然也吃魚類和兩生類為獵物,但牠們比較擅長捕抓草地與田間的小蟲,因此大部分時間都會待在陸地上。
綠簑鷺(學名:Butorides striata)為鷺科綠鷺屬的鳥類,俗名綠鷺、鷺鷥、打魚郎。
是會善用工具的鳥類,智商非常高。常見於山間溪流、湖泊、灘涂及紅樹林中。分布於東亞、歐洲及非洲中部。它們的食物主要由魚、蟹和水生的無脊椎動物組成。
【 雲嘉南常見冬候鳥】
大杓鷸(學名:Numenius arquata)又名白腰杓鷸。
為鷸科杓鷸屬的鳥類棤式產地-瑞典。儘管它是普通鳥類但其數量卻明顯下降,特別是在英國和愛爾蘭80%~90%以上。現己被列為瀕危鳥種。亞種多分佈在中國大陸華南及華北;隱蔽地生活在河流和湖泊的岸邊、沼澤和紅木林茂密的植物叢中。食物主要由魚、蟹和水生的無脊椎動物組成。
中杓鷸(學名:Numenius phaeopus)為鷸科杓鷸屬的鳥類。
分布於北歐和亞洲西北、中國西藏及東部沿海及四川、香港..等地。通常在離林線不遠的沼澤、苔原、湖泊與河岸草地活動。主要以昆蟲、昆蟲幼蟲、蟹、螺、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。
小環頸鴴(學名:Charadrius dubius;鴴:音同「恆」)是一種小型鴴科鳥類,屬於候鳥。
大部份時間棲息在歐洲和亞洲西部棲息繁殖。一般在淡水附近的石子地築巢,巢邊很少有植物,以昆蟲和蠕蟲為食。
小辮鴴(學名:Vanellus vanellus)又名鳳頭麥雞,是一種鴴科麥雞屬的鳥類,多數是候鳥。
每年夏天在中歐、東歐、哈薩克至中國東北一帶繁殖,冬天到華南、台灣、日本、印度、西亞、法國、伊比利半島和北非越冬。牠們以吃昆蟲、蠕蟲、螺貝為主,也吃小魚和草籽。
反嘴鹬(學名:Recurvirostra avosetta)是反嘴鹬科。
反嘴鹬喜棲息於平原地區的湖泊、水塘和沼澤地带,有時也會在海邊水塘和塩碱沼澤地。分布於歐洲、中東、中亞、阿富汗、西西伯利亞南部和外貝加爾湖地區。食物以水底泥沙中的甲殼類、水生昆蟲及其幼蟲、蠕蟲和軟體動物、無脊椎動物为主要食物。
小青足鷸(學名:Tringa stagnatilis)又名澤鷸,為鷸科鷸屬的鳥類。
在中國大陸,分布於內蒙古、東部沿海、西至甘肅、新疆等地。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德國。食物以泥沙地中的小魚、蝦蟹螺貝類、昆蟲等食物外,亦會撿食地面的軟體動物等。
巴鴨(學名:Sibirionetta formosa)為雁鴨科鮮卑鴨屬的唯一物種,又名花臉鴨、黃尖鴨、黑眶鴨。
分布於西伯利亞、日本、臺灣、印度、中國東北、華北、自山東南抵雲南、廣東、海南島等地區,一般生活於內陸河川.湖泊、河口及農耕地為主。食性以水生植物為主。
田鷸(學名:Gallinago gallinago)[3]為鷸科田鷸屬的鳥類。
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瑞典。田鷸亞種在中國大陸,分布於黑龍江、內蒙古、甘肅、新疆、西藏以及華南等地。rn生活在近海水田、農耕地、濕地或沼澤;嘴尖柔韌,能探入軟泥中覓食蠕蟲、小型軟體動物和其他生物。
花嘴鴨(學名:Anas zonorhyncha)別名東方花嘴鴨、谷鴨、黃嘴尖鴨、火燎鴨,是屬於鴨科鴨屬的一種鳥類。分佈於東亞,共有80-160萬隻,數量有下跌的趨勢。
尖尾鴨(學名:Anas acuta)又名針尾鴨、長尾鳧..。
分佈於歐亞及北美北半球的大型鴨。棲息內陸河流、湖泊、低洼濕地都可以見到他們的身影,在開闊的沿海地帶,如空曠的海灣海港等地常能夠見到數百隻的集群。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鳥類,其中包含苔蘚、水草和雜草的種子、軟體動物如淡水螺及昆蟲。
白琵鷺(學名:Platalea leucorodia),屬於䴉科琵鷺屬。
分布於歐亞大陸;非洲;夏季繁殖於新疆西北部天山至東北各省。冬季南遷經中國中部至雲南、東南沿海省份、台灣及澎湖列島。喜在泥濘水塘、湖泊或泥灘等生境中活動,常在水中緩慢前進。涉水啄食小型動物如魚蝦..有時也食水生植物。
池鷺(學名:Ardeola bacchus),又名沙鷺、花窪子、紅毛鷺..。
是鷺科池鷺屬的鳥類,分布於南亞至東亞地區。池鷺系典型涉禽,喜活動於沼澤、稻田、魚塘、湖泊河流的淺水處,在水中趟水行走覓食,棲息於竹林、樹林的枝幹中,有時三五隻小群活動。池鷺的食物有蜻蜓、毛蟲、蝽象、螞蟥,也有小魚和蝦蟹,亦會捕食小型鳥類。
赤頸鴨,學名Mareca penelope,又名赤頸鳧、鵝子鴨、紅鴨。
赤頸鴨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;越冬於歐洲南部、非洲東北部與西北角。赤頸鴨經常活動在淺水水域、不深的沼澤、湖泊以及河流的沿岸地區,尤其常見於水草叢生的岸邊;赤頸鴨主要以植物為食。
東方環頸鴴(學名:Charadrius alexandrinus)為鴴科鴴屬的鳥類, alexandrinus)。
在中國大陸,分布於內蒙古、青海、四川、貴州、雲南、西藏等地。冬候鳥、留鳥。出現於沼澤、海岸、沙岸,常在沙地上快速行走覓食。主要食物為昆蟲、軟體動物。
金斑鴴(中國大陸作金鴴)(學名:Pluvialis fulva),是鴴形目鴴科的一種鳥類。
在其棲息在開放的草原環境中,食性為肉食性。繁殖於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西部;越冬於非洲東部至南亞或東至中國南部..,向南更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。主要吃昆蟲和甲殼類動物。
長趾濱鷸(學名:Calidris subminuta),又稱雲雀鷸,為鷸科濱鷸屬的鳥類。
在中國大陸,分布於華東、西至甘肅、青海、四川、雲南、西藏等地。常成小羣活動,喜歡在岸邊植物的水邊泥地和沙灘,以及淺水處活動和覓食。主要以昆蟲、昆蟲幼蟲、軟體動物等小型無脊惟動物為食。
青足鷸(學名:Tringa nebularia)又名青腳鷸,為鴴形目鷸科鷸屬的一種鳥類。
主要分佈在中國大陸的華北和華南等地。生態習性:通常出現於低潮線,泥灘與海水交界處(池塘、鹽田),以水面下浮游生物或底泥表層中的生物為食。經常與其他鳥種混群活動。
流蘇鷸(學名:Calidris pugnax)為鷸科濱鷸屬的鳥類。
其棲息在開放的湖泊、沼澤等濕地環境中,食性為肉食性(魚),主要食物來源是水生動物。分佈北太平洋地區中國的新疆、西藏、北京、山東、福建、廣東等地;越冬於南非、南亞和澳大利亞。
紅領瓣足鷸(學名:Phalaropus lobatus),為鷸科瓣足鷸屬的鳥類。
也是體型最小的瓣足鷸,分布於太平洋、北極海與阿拉伯海沿岸,以及西非沿海地區。喜在內陸湖泊、蓄水池、海邊沼澤或海上活動。食物以蝦、貝、蠕蟲為主。
紅嘴鷗(學名:Larus ridibundus):是鷗科、鷗屬鳥類。俗稱“水鴿子”
喜以分散形式或單獨在河灘。江河、湖泊、水庫..均可以看到。主食是魚、蝦、昆蟲、水生植物和人類丟棄的食物殘渣。繁殖範圍非常廣泛,從格陵蘭島的南端和整個冰島一直延伸到歐洲和中亞,俄羅斯及中國東北的黑龍江。
高蹺鴴(學名:Himantopus himantopus),又名黑翅長腳鷸、紅腿娘子,為長腳鷸科長腳鷸屬下的一個種。
高蹺鴴常結群活動,可見於湖泊、沼澤、魚塘、以及河流平緩水面開闊處,棲息於近水的草地農田等處。蹺鴴分布在歐洲東南及南部、印度、中國及東南亞、北非、澳大利亞、加拉帕格斯群島、夏威夷、加拿大中部和南部、美國西部和東南部。食物以魚類、小型無脊椎動物、甲殼類或蝌蚪為食。
彩䴉(學名:Plegadis falcinellus)為䴉科彩䴉屬的鳥類。
高蹺鴴常結群活動,可見於湖泊、沼澤、魚塘、以及河流平緩水面開闊處,棲息於近水的草地農田等處。蹺鴴分布在歐洲東南及南部、印度、中國及東南亞、北非、澳大利亞、加拉帕格斯群島、夏威夷、加拿大中部和南部、美國西部和東南部。主要以水生昆蟲、昆蟲幼蟲、蝦、甲殼類、軟體動物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。
彩鷸(學名:Rostratula benghalensis)為彩鷸科彩鷸屬的鳥類。
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亞洲。主要分佈在中國大陸的華南、華北等地。牠們個性害羞,偏好在大清早或是黃昏時,出現在水田叢草邊。彩鷸是保育類第二級珍貴稀有的野生動物。國際鳥盟將彩鷸列於「近危」等級。以昆蟲、螺類、蚯蚓等軟體動物及甲殼類為主食,也會食用植物種子。
寒林豆雁(學名:Anser fabalis),又名大雁、鴻、東方豆雁…。
黑色的嘴,端部有一個黃色色塊如豆,而而得名,主要繁殖於西伯利亞大部、歐洲北部以及冰島格陵蘭東部,中國東北北部。棲息在江河、湖泊以及海岸環境,也常光顧農田。主要以植物為食,如白薯、小麥、蠶豆等作物的嫩葉、幼芽;菱角、荸薺等野生植物主食。
斑尾鷸(學名:Limosa lapponica)又名斑尾塍鷸,為鷸科的鳥類。
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瑞典。多棲息在沼澤濕地、稻田與海灘。海邊退潮時,遷徙季節出沒於海濱潮間帶、河口、鹽田、沼澤等。喜歡集小羣遷徙,主要以昆蟲、軟體動物為食。分佈於歐亞大陸北部和北美,冬季抵非洲和大洋洲。食物以蠕蟲(高達70%)為主,再輔以小甲殼類或無脊椎動物。
琵嘴鴨(學名:Spatula clypeata),又名琵琶嘴鴨、鏟土鴨、廣味鳧。
棲息於開闊的湖泊河流等處,也見於山區以及高原上的水域,或鹹水水域。在中國新疆西部以及東北北部,歐洲、西伯利亞、蒙古大部以及北美洲西部均可看到。主要的食物為小型軟體動物,浮游生物、甲殼類,昆蟲幼蟲、小魚..等冬季也吃一些植物型食物。
紫鷺(學名:Ardea purpurea)為鷺科蒼鷺屬的鳥類,又名草鷺。
身上覆羽有紫色、灰白色、灰褐色與黃褐色,展翅時更讓鳥友驚艷。分布於印度、伊朗、歐洲南部、非洲、馬達加斯加島及中國大陸等地。多生活於沼澤、湖泊、稻田、廢棄魚塘等地,常活動於水邊。以小魚、蛙類和蝗蟲等為食物。
黑面琵鷺(學名:Platalea minor),俗稱飯匙鳥、「黑面天使」和「黑面舞者」的雅稱。
屬於鸛形目、䴉科、琵鷺亞科鳥類全世界共六種,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(黑面琵鷺屬瀕危物種),黑面琵鷺現時只分布於東亞及東南亞地區。生活於河口、潮池、濕地或潮間帶,具群居性,主要在濕地或魚塭等淺水域覓食魚蝦或甲殼類為食。
黑尾鷸(學名:Limosa limosa):中型涉禽。
生活在平原草地和森林平原地帶的沼澤、濕地、湖邊、草地與低濕地上,單獨或成小羣活動。主要以水生和陸生昆蟲、昆蟲幼蟲、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為食。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,越冬於南非、印度、中南半島國家,往南到澳大利亞。
裏海燕鷗(學名:Sterna caspia)歸屬為鷗科燕鷗屬下。
在嘉義及台南西部沿海的河口沙洲或泥灘上數量最多,不浮游或在水面上游泳,僅在覓食(捕魚)時投入水中,以俯衝入水的方式捕食魚類。集體築巢島嶼之懸崖或地面上。
蒼鷺(學名:Ardea cinerea)又稱灰鷺,為鷺科蒼鷺屬的一種涉禽。
性格孤僻,嚴冬時節在沼澤邊常可以看到獨立寒風中的蒼鷺,蒼鷺分布在非洲、歐亞大陸、中國全境、朝鮮、日本至菲律賓..。蒼鷺在淺水區覓食,主要捕食魚類、兩棲動物和昆蟲,也吃小型哺乳動物和鳥。
鳳頭潛鴨(Tufted Duck,學名:Aythya fuligula)又名澤鳧、鳳頭鴨子、黑頭四鴨。
常活動於內陸的河流、池塘和其他開闊水面,夜間棲息於岸邊的軟泥灘,或者在離岸不遠的水面上漂浮。繁殖於西伯利亞以東地區、歐洲北部、英倫三島、冰島以及中國東北、西北部、中部、西南部。以動物性食物為主,他們的食物包括-軟體動物、蝦蟹、小魚、蝌蚪… 。
銀鷗(Vega Gull,學名:Larus vegae)屬於海鳥。
因繁殖地在西伯利亞,所以又叫西伯利亞銀鷗,是屬於鷗科的一種雀鳥。於北美洲、歐洲、澳洲和亞洲等地繁殖,銀鷗就像其他鷗屬一樣是雜食性的,並會從垃圾堆中、田園上及海邊尋找食物。也是台灣較少見的鳥種之一。
鷹斑鷸(學名:Tringa glareola)又名林鷸,為鷸科鷸屬的鳥類。
分布在中國大陸的華北和香港等地。常出現在在開闊針葉林和混合林的沼澤、海岸、沙岸。主要食物為昆蟲、軟體動物。在淺水區漫步,用嘴啄食,主要單獨或小群活動,不與其他鳥種混群。
鸕鶿(學名:Phalacrocoracidae)是鳥綱鰹鳥目的一科。
鸕鶿是一種非常擅長捕魚的鳥,漁民會利用這一點驅使鸕鶿鑽入水中捕捉魚類。常出現在河口、湖泊及濕地;遊群分佈在西伯利亞東南部、蒙古、中國東北到華南,鸕鶿在台灣一般只會停留几天就離開,只有在金門的鸕鶿會停留超過數個月。